?在
惠州翻砂鑄造(砂型鑄造)中,縮孔是由于熔融金屬凝固時體積收縮,得不到足夠金屬液補充而形成的孔洞(通常位于鑄件最后凝固的部位,如厚大區(qū)域、熱節(jié)處),會嚴重影響鑄件的力學性能。防止縮孔需從工藝設計、澆注控制、砂型性能等多方面綜合施策,具體方法如下:
?

一、優(yōu)化鑄件結構設計,減少熱節(jié)
熱節(jié)(鑄件中壁厚不均的厚大部位,是最后凝固的區(qū)域,最易產(chǎn)生縮孔)是縮孔產(chǎn)生的根源,需通過結構優(yōu)化減少熱節(jié):
壁厚均勻化:設計鑄件時避免局部厚大區(qū)域(如突然增厚的凸臺、肋板),必要時采用漸變過渡(如將 100mm 厚的凸臺改為階梯式增厚,每階差≤20mm),使金屬液凝固順序趨于一致。
設置工藝孔:在厚大部位鉆工藝孔(如直徑 10-30mm 的通孔),減少局部體積,打破熱節(jié)(如齒輪輪轂的厚大部位可鉆孔,既減重又避免縮孔)。
增加加強肋:用薄而多的加強肋替代厚大實體結構,在保證強度的同時,分散熱量,避免局部過熱。
二、合理設計澆注系統(tǒng)與冒口,實現(xiàn)順序凝固
順序凝固(使鑄件從遠離冒口的部位開始凝固,最后凝固的部位由冒口補充金屬液)是防止縮孔的核心原則,需通過以下設計實現(xiàn):
1. 冒口設計(關鍵補縮手段)
冒口是儲存額外金屬液的 “補給站”,需滿足:
位置:設置在鑄件最后凝固的熱節(jié)處(如厚壁中心、凸臺頂部),確保冒口比鑄件熱節(jié)晚凝固(“冒口最后凝”)。
尺寸:冒口體積需足夠大(通常為鑄件熱節(jié)體積的 1.5-3 倍),高度≥直徑(圓柱冒口),確保有足夠金屬液補縮。例如:φ100mm 的厚壁鑄件,冒口直徑建議≥120mm,高度≥150mm。
類型:
普通頂冒口:適合簡單厚壁件(如圓柱鑄件頂部);
側(cè)冒口:適合側(cè)面熱節(jié)(如箱體側(cè)壁凸臺);
暗冒口(埋在砂型內(nèi)):減少金屬液浪費,適合要求外觀平整的鑄件。
2. 澆注系統(tǒng)設計
引導凝固順序:采用底注式或階梯式澆注系統(tǒng),使金屬液從鑄件底部或薄壁處注入,逐步填充至厚壁和冒口,確保薄壁先凝固,厚壁后凝固,最后由冒口補縮。
控制澆口尺寸:內(nèi)澆口(連接澆注系統(tǒng)與鑄件的通道)應開設在薄壁部位,避免直接沖向厚壁(防止局部過熱形成新熱節(jié));澆口截面積需匹配鑄件大?。ūWC金屬液平穩(wěn)填充,不產(chǎn)生渦流卷氣)。
三、控制澆注工藝參數(shù)
澆注溫度
溫度過高:金屬液流動性好,但收縮量大(如鑄鐵澆注溫度每升高 100℃,收縮率增加約 0.1%),易形成縮孔;
溫度過低:流動性差,易產(chǎn)生冷隔、澆不足,間接導致補縮不良。
合理范圍:根據(jù)材質(zhì)調(diào)整,如灰鑄鐵 1300-1380℃,鑄鋼 1500-1580℃,鋁合金 650-700℃(需參考具體合金成分)。
澆注速度
速度過慢:金屬液在填充過程中提前冷卻,導致厚壁部位補縮通道被凝固金屬堵塞,形成縮孔;
速度過快:易沖砂、卷氣,影響鑄件質(zhì)量。
控制原則:保證金屬液在型腔中平穩(wěn)上升,填滿型腔后仍能通過冒口對熱節(jié)進行補縮(一般大型鑄件澆注時間 5-30 秒,小型件 1-5 秒)。
四、優(yōu)化砂型與砂芯性能
提高砂型退讓性
砂型過硬會阻礙金屬液凝固收縮,導致縮孔或裂紋。通過添加退讓劑(如木屑、焦炭粉,占型砂 0.5%-2%),使砂型在金屬收縮時能微量退讓,減少收縮阻力。
增強砂型透氣性
型砂透氣性差會導致型腔中氣體無法排出,阻礙金屬液填充和補縮,間接引發(fā)縮孔。需控制型砂水分(黏土砂水分 4%-6%)、增加透氣性(如在砂型頂部扎透氣孔,間距 100-200mm)。
砂芯干燥與強度
砂芯(形成鑄件內(nèi)部空腔)若未烘干,水分受熱蒸發(fā)產(chǎn)生氣體,會干擾補縮;強度不足則易被金屬液沖垮,堵塞補縮通道。需保證砂芯烘干溫度(150-250℃,烘干時間 2-4 小時),并控制芯砂黏結劑含量(樹脂砂芯樹脂添加量 3%-5%)。
五、采用輔助補縮措施
冷鐵工藝
在鑄件熱節(jié)附近的砂型或砂芯中放置冷鐵(金屬塊,如鑄鐵、鋼塊),利用冷鐵的高導熱性加速熱節(jié)部位冷卻,改變凝固順序(使熱節(jié)先于冒口凝固,由冒口及時補縮)。
冷鐵類型:外冷鐵(貼在砂型型腔表面,加速外部冷卻)、內(nèi)冷鐵(嵌入鑄件內(nèi)部,需與金屬液熔合,適合厚大鑄件)。
注意:冷鐵表面需除銹、涂涂料(防止粘砂),與砂型貼合緊密(避免間隙產(chǎn)生氣孔)。
補貼(工藝補正量)
在鑄件熱節(jié)與冒口之間增加一段傾斜的 “補貼”(厚度從冒口向鑄件逐漸減薄),形成 “補縮通道”,確保冒口的金屬液能持續(xù)流向熱節(jié),直至熱節(jié)完全凝固。補貼長度通常為熱節(jié)厚度的 2-3 倍。
孕育處理(針對鑄鐵)
向鐵水中加入孕育劑(如硅鐵、硅鈣合金),細化晶粒,促進石墨化膨脹(石墨化膨脹可抵消部分收縮),減少縮孔傾向。例如:灰鑄鐵常用 0.5%-1% 的 75 硅鐵孕育,球墨鑄鐵用硅鐵 + 球化劑(鎂合金)處理。
六、鑄件冷卻與落砂控制
緩冷處理
鑄件澆注后不宜過早落砂(尤其厚大鑄件),需在砂型中緩慢冷卻(如鑄鐵件冷卻至 200℃以下再落砂),使冒口中的金屬液有足夠時間補縮鑄件收縮。
及時清理冒口
鑄件冷卻到一定溫度(如鑄鐵 600-800℃)時,冒口已凝固但未完全冷卻,此時去除冒口可避免冒口收縮時反吸鑄件金屬(導致二次縮孔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