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鋁合金鑄造表面氧化嚴重,本質(zhì)是鑄造過程中(熔煉、澆注、冷卻)或后續(xù)處理(如熱處理、存放)中,鋁與空氣、水汽、雜質(zhì)發(fā)生化學(xué)反應(yīng),形成過厚氧化層(主要成分為 Al?O?,正常氧化層厚度≤5μm,嚴重時可達 20-50μm),不僅影響外觀,還可能導(dǎo)致后續(xù)加工(如涂裝、焊接)附著力下降、尺寸精度偏差。下面,
鋁合金鑄造廠家小編介紹一下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:
?

一、源頭預(yù)防 —— 從鑄造全流程減少氧化產(chǎn)生(最根本)
源頭預(yù)防的核心是 “隔絕鋁與氧氣 / 水汽的接觸”“控制溫度與時間,減緩氧化反應(yīng)速率”,覆蓋熔煉、澆注、冷卻、熱處理全環(huán)節(jié),是解決氧化問題的關(guān)鍵:
1. 熔煉階段:減少鋁液氧化(避免 “浮渣” 產(chǎn)生)
優(yōu)化熔爐與保護方式:
淘汰普通 “開放式電阻爐”,改用 “密封式中頻感應(yīng)爐”(爐體密封性≥95%),并通入 “惰性氣體保護”(如氮氣、氬氣,純度≥99.99%),控制爐內(nèi)氧氣含量≤0.5%(氧氣含量每降低 0.1%,氧化渣量減少 15%);
若無法改爐,可在鋁液表面覆蓋 “熔劑保護”(如 RJ-2 型精煉熔劑,加入量為鋁液重量的 0.3%-0.5%),熔劑會形成 “液態(tài)保護層”,隔絕空氣與鋁液接觸,同時吸附氧化渣(定期打撈浮渣,每 30 分鐘一次)。
控制熔煉溫度與時間:
鋁液熔煉溫度嚴格控制在 “680-720℃”(Al-Si 系合金),避免超 750℃(溫度每升高 50℃,氧化反應(yīng)速率提升 2-3 倍);
熔煉時間壓縮至 “1-1.5h”(從裝料到出鋁),避免鋁液長時間暴露(停留時間每增加 30 分鐘,氧化層厚度增加 8%-10%)。
精準配料,減少雜質(zhì):
原材料選用 “高純度鋁錠”(Al 含量≥99.7%),避免廢鋁中混入 Fe、Cu 等雜質(zhì)(Fe 含量超 0.8% 會加速氧化,形成 Fe-Al 化合物,附著在表面加劇氧化);
配料時加入 “細化劑”(如 Al-Ti-B 中間合金,加入量 0.1%-0.2%),細化晶粒的同時,減少晶界氧化(晶粒細化后,晶界面積增加,氧化分散性提升,避免局部厚氧化層)。
2. 澆注階段:避免鋁液在流動中氧化
優(yōu)化澆注系統(tǒng)與保護:
采用 “底注式澆注系統(tǒng)”(鋁液從鑄件底部注入,避免從頂部沖擊空氣),并在澆口杯內(nèi)放置 “擋渣網(wǎng) + 纖維過濾片”(過濾精度≤20μm),攔截氧化渣進入型腔;
對高要求鑄件(如航空、汽車精密件),采用 “真空澆注”(型腔內(nèi)真空度≥0.09MPa),徹底排除空氣,從根本上避免鋁液與空氣反應(yīng)(真空澆注可使氧化層厚度控制在≤3μm)。
控制澆注速度與溫度:
澆注速度按鑄件厚度調(diào)整:薄壁件(<5mm)5-8kg/s,厚壁件(>20mm)2-3kg/s,避免速度過慢(鋁液在澆道內(nèi)冷卻,表面氧化后隨液流進入型腔);
澆注溫度比熔煉溫度低 10-20℃(如熔煉 720℃,澆注 700-710℃),既保證流動性,又減少高溫氧化時間。
3. 冷卻與清理階段:避免鑄件二次氧化
及時冷卻與表面防護:
鑄件開箱后(溫度降至 300℃以下),立即轉(zhuǎn)移至 “干燥通風(fēng)環(huán)境”(濕度≤60%,溫度 20-30℃),避免在潮濕車間存放(潮濕環(huán)境中,鑄件表面水汽會與 Al 反應(yīng)生成 Al (OH)?,形成疏松氧化層);
對暫不加工的鑄件,開箱后 24h 內(nèi)噴涂 “臨時防護劑”(如水性防銹劑,膜厚 5-10μm),隔絕空氣與水汽,避免二次氧化。
優(yōu)化清理方式:
替代傳統(tǒng) “鋼絲刷、砂輪打磨”,改用 “高壓水槍清理”(水壓 15-20MPa,水溫 20-30℃)或 “噴砂清理”(用石英砂,粒度 80-120 目,風(fēng)壓 0.4-0.6MPa),避免硬質(zhì)工具破壞表面氧化膜(破壞后暴露新鮮鋁面,易二次氧化);
清理后若需存放,立即進行 “鈍化處理”(如鉻酸鹽鈍化,膜厚 2-3μm),形成穩(wěn)定鈍化膜,提升耐氧化性(鈍化后在空氣中存放 3 個月,氧化層厚度僅增加 1-2μm)。
4. 熱處理階段:控制高溫氧化(關(guān)鍵針對需熱處理的鑄件)
熱處理爐加裝保護系統(tǒng):
對箱式爐、井式爐,加裝 “氮氣保護裝置”(氮氣流量 5-10m3/h,確保爐內(nèi)氧氣含量≤0.3%),或采用 “真空熱處理爐”(真空度≥0.095MPa),避免高溫下(400-550℃)鑄件與空氣反應(yīng);
若無保護氣氛,可在爐內(nèi)放置 “鋁箔包裹的純鋁塊”(鋁塊重量為鑄件總重的 5%-10%),純鋁塊優(yōu)先與爐內(nèi)氧氣反應(yīng),間接保護鑄件(鋁塊氧化后形成的 Al?O?會附著在爐壁,不影響鑄件)。
優(yōu)化熱處理參數(shù)與冷卻:
升溫速率控制在 30-50℃/h(避免鑄件內(nèi)外溫差大,導(dǎo)致局部氧化不均),保溫時間按標準上限縮短 10%-15%(如 A356 合金固溶保溫 4h,可縮短至 3.5h,減少高溫氧化時間);
熱處理后快速冷卻(如水淬、水霧冷卻),使鑄件迅速從高溫區(qū)(>300℃)降至 150℃以下(高溫區(qū)停留時間每減少 30 分鐘,氧化層厚度減少 10%-15%)。
二、后端修復(fù) —— 去除已產(chǎn)生的過厚氧化層(應(yīng)急處理)
若源頭預(yù)防未到位,鑄件已出現(xiàn)過厚氧化層(>10μm),需通過 “化學(xué)清洗” 或 “物理清理” 去除,同時確保不損傷鑄件基體,具體方法按氧化層厚度與鑄件精度選擇:
氧化層厚度 修復(fù)方法 操作流程 適用場景 注意事項
薄氧化層(5-10μm) 化學(xué)酸洗(溫和型) 1. 酸洗溶液:10%-15% 硝酸(HNO?)+ 0.5%-1% 氫氟酸(HF),常溫;
2. 浸泡時間:5-10 分鐘(期間輕輕攪拌,確保均勻);
3. 后處理:取出后用純水洗 3 次(每次 2 分鐘),再用熱風(fēng)(60-80℃)烘干 精密鑄件(如儀器零件、汽車傳感器外殼),表面要求高(Ra≤1.6μm) 1. HF 濃度≤1%(避免腐蝕基體,濃度超 2% 會導(dǎo)致鑄件表面出現(xiàn)麻點);
2. 嚴格控制時間(超 15 分鐘會溶解基體,尺寸偏差>0.05mm)
中厚氧化層(10-20μm) 化學(xué)酸洗(強化型)+ 鈍化 1. 酸洗溶液:15%-20% 硝酸 + 1%-2% 氫氟酸 + 0.3% 緩蝕劑(如烏洛托品),溫度 40-50℃;
2. 浸泡時間:10-15 分鐘(定期檢查,直至氧化層完全去除,表面露出金屬光澤);
3. 鈍化處理:酸洗后用 5%-8% 鉻酸鉀溶液浸泡 5 分鐘,純水洗后烘干 結(jié)構(gòu)件(如電機殼、支架),表面精度要求中等(Ra≤3.2μm) 1. 加入緩蝕劑(減少基體腐蝕,緩蝕率≥90%);
2. 酸洗后必須鈍化(避免新鮮鋁面二次氧化,鈍化后耐鹽霧時間≥48h)
厚氧化層(>20μm)/ 夾渣型氧化 物理清理(噴砂)+ 化學(xué)酸洗 1. 噴砂預(yù)處理:用棕剛玉砂(粒度 60-80 目,風(fēng)壓 0.6-0.8MPa),去除表面疏松氧化層與夾渣;
2. 化學(xué)酸洗:按 “中厚氧化層” 方案處理,浸泡 8-12 分鐘;
3. 后處理:純水洗 + 烘干 + 鈍化 粗糙結(jié)構(gòu)件(如工程機械底座、大型支架),表面精度要求低(Ra≤6.3μm) 1. 噴砂時控制距離(噴嘴距鑄件 150-200mm),避免沖擊力過大(>0.8MPa 會導(dǎo)致鑄件變形);
2. 噴砂后立即酸洗(間隔≤2h,避免噴砂后表面二次氧化)
局部氧化斑(小面積,<50mm2) 手工清理 + 局部鈍化 1. 手工清理:用細砂紙(400-600 目)輕輕打磨氧化斑,直至露出金屬光澤;
2. 局部酸洗:用棉簽蘸取 10% 硝酸溶液,擦拭打磨處,停留 3-5 分鐘;
3. 局部鈍化:用棉簽蘸取 5% 鉻酸鉀溶液,擦拭后用純水擦凈,晾干 鑄件局部氧化(如澆注口附近、清理遺漏處),需保留整體精度 1. 砂紙粒度≥400 目(避免打磨出深劃痕,劃痕深度≤0.02mm);
2. 局部酸洗后必須擦凈(殘留酸液會導(dǎo)致局部腐蝕)
三、長期管控:建立氧化防控標準(避免反復(fù)出現(xiàn))
解決鋁合金鑄造表面氧化,需長期管控而非單次修復(fù),建議建立以下標準:
原材料標準:明確鋁錠純度(Al≥99.7%)、廢鋁雜質(zhì)含量(Fe≤0.5%、Cu≤0.3%),每批次原材料需提供成分檢測報告;
工藝參數(shù)標準:制定《熔煉 - 澆注 - 熱處理氧化防控參數(shù)表》,明確各環(huán)節(jié)溫度(±5℃)、時間(±10 分鐘)、保護氣氛要求(氧氣含量≤0.5%),并張貼在設(shè)備旁;
檢測標準:
熔煉階段:每爐鋁液檢測 “氧化渣含量”(≤0.3%),用 “金相顯微鏡” 觀察氧化渣大?。ā?0μm);
鑄件成品:每批次抽檢 5%-10%,用 “涂層測厚儀” 檢測氧化層厚度(≤8μm 為合格),用 “表面粗糙度儀” 檢測表面 Ra(≤3.2μm);
人員培訓(xùn):定期培訓(xùn)操作人員(每月 1 次),重點講解 “氧化成因與防控要點”(如熔煉時氮氣保護的開啟時機、酸洗時的時間控制),避免因操作失誤導(dǎo)致氧化。